
秋天的中山市崖口村,2000亩稻田翻涌着金色浪涛,微风里既有稻谷的清香,又夹杂着咖啡馆飘出的醇厚香气。稻田旁的“有风咖啡”露台上,孙中山外曾孙、美籍华人林山立举着相机不停按下快门,镜头里的连片稻田与远处的滨海湿地相映成趣大鑫优配资讯,构成一幅鲜活的城乡融合图景。“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来,这里还是普通乡村,如今已成为大湾区的亮眼明珠。”他的感叹里满是惊喜。
林山立为《中山画刊》签名留念。
崖口村对林山立有着特殊意义——这里是孙中山母亲的家乡,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也曾在此定居,不少村民与孙氏家族有着亲属关系。但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发生的巨变,让研究集体所有制的他充满好奇:“是什么让中国乡村焕发如此活力?”
稻田边的“村咖”里,崖口村党委书记谭锦鹍给出了答案。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示范村,崖口村正是借着这股东风,走出了农文旅融合的富民之路。“2022年省委部署‘百千万工程’后,我们立足2000亩稻田和滨海生态资源,把农业、文化、旅游拧成了一股绳。”谭锦鹍的话揭开了变化的密钥。
崖口稻田。
这股变化首先体现在田地里。崖口村依托“广东天然富硒土地”优势,将富硒稻谷基地从1000亩扩建至2000亩,还联合周边村打造5000亩生产基地。通过注册“崖口大米”集体商标,搭建“崖口硒望”智慧商城,原本2.5元/斤的稻谷变成了20元/斤的品牌大米,生态价值真正转化为经济收益。
更让林山立感兴趣的是崖口的“强村公司+村民合作社”模式。村里成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统筹盘活闲置土地和房产,通过公开竞拍提升租金收益,2023年物业承包收入同比增长70%。更贴心的是东堤集市80余个“零租金”摊位,吸引70多名村民返乡创业,催生出25家“村咖”集群,2024年营收预计超1000万元。
“这印证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曾调研过美、古等多国合作社的林山立深表认同。在他看来,这种集体所有制实践既提升效率又保障公平,“我下次一定要深度调研,搞懂它如何惠及整个社区。”
林山立在崖口稻田边的咖啡馆露台上记录乡村风光。
如今的崖口,稻田观光、湿地休闲、海鲜美食串珠成链,2024年吸引游客近60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达3300万元。这正是广东“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两年多来,全省57个县(市)增速超全省平均,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31:1。
夕阳下,稻浪与咖啡香共舞。林山立的镜头里,崖口的巨变不仅是一村一域的新生,更是广东乡村在党的领导下,循着“百千万工程”路径迈向振兴的有力见证。听党话、跟党走,这片土地上正续写着更多“蝶变故事”。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大鑫优配资讯
东兴资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