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上战场立一等功中期国际,5年后却在沙场扛石头?
退伍后,面临两次下岗的打击,于建军为维持家计,选择了最艰难的工作——那些最累、最脏的活儿。妻子的抱怨、孩子的啼哭,而他曾经的英雄事迹却成了挥之不去的沉重负担。即便经历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他依旧选择默默承受,而不是向组织伸手求助。
那么,是什么让这位曾经英勇的老兵,于建军,宁愿忍受种种艰辛,依旧坚持不依赖过去的荣耀?
展开剩余85%16岁上前线,浴血奋战赢得荣誉
1979年,16岁的于建军怀揣着保卫国家的理想,告别了自己的家乡,踏上了去往中越边境的列车。那时的他,充满着激情和理想,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战场,却还未经历过真正的生死考验。
短暂而紧张的训练过后,战争的号角便响起,年轻的于建军第一次面对真正的战火。枪声、炮声在耳边轰鸣中期国际,血肉横飞的战场上,他看见一个个战友在自己的眼前倒下。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场战争瞬间将他从懵懂的少年逼向成熟。他渐渐意识到,战争从来没有任何妥协,它只会让你更坚强,或更脆弱。
在凉山战役中,于建军所在的部队遭遇越军猛烈的攻击,局势非常危急。越军的机枪火力点猛烈扫射,几乎封锁了部队的进攻道路。此时,许多战友已经倒下,但于建军没有畏惧,他迅速接替了倒下的同胞,冒着敌军的火力冲锋。他冷静而坚定地靠近敌方火力点,观察着地形,分析着最佳的进攻时机。终于,在一个恰当的瞬间,他猛地掷出手榴弹,精准击中了敌人的机枪火力点,为后续部队创造了进攻机会,成功扭转了战局。
这一战,让年仅16岁的他声名鹊起。他凭借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获得了战友和领导的一致称赞,也因此荣立了一等功,并在战场上火线入党。随即,他成为了英模代表,带着自己的战斗故事,四处巡回报告,激励更多的人参军保卫祖国。
退伍后突遇困境,生活压力如山
1988年,于建军从部队光荣退伍,怀揣着战场上积累的荣誉与自信,他被分配到了地方的工作。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曾经辉煌的工厂效益逐渐下滑,最终倒闭。对他来说,这是人生的第一次打击,曾经稳定的生活瞬间崩塌。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家庭陷入困境,妻子的埋怨也接踵而至。她无法理解,为何曾经的英雄如今一无所有,无法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生活。
妻子提议:“你曾是立了一等功的英雄,怎么就不能找找老领导,想想办法?”但于建军却坚定地表示,他不愿靠自己的荣誉去“走后门”,他更愿意凭自己的双手重新站起来,去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为了维持家中的生计,他选择了去铜山上拉石头。在烈日下,肩上的麻绳让他感觉如同身负重担,长时间的劳作让双手磨出了血泡。即便如此,微薄的收入仍然难以维持家庭的基本开销,与曾经的英雄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生活的重担几乎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面临离婚中期国际,依然不屈
生活的压力、妻子的无法理解以及经济上的重重困境,使得夫妻间的矛盾愈发激烈。最终,两人以离婚收场。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生病的儿子被判给了于建军,他成了一个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父亲。这个曾经以一等功臣的身份站在战场上的年轻人,如今不得不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只有他自己清楚。
为了改变现状,他尝试了养猪创业,希望通过这个渠道赚取更多的收入。然而,突如其来的流感灾难让他的整个计划付之东流,再次将他推向了生活的低谷。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为了养家,他开始在街头卖馒头,起早贪黑,风雨无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意终于稍有起色,生活总算开始回暖。
重燃希望,遇见杜全芬
1999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欢庆团圆,而于建军却一个人独自度过。正是在这个寂寞的夜晚,两个曾经的战友找到了他,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与鼓励。这一刻,让于建军重新燃起了希望。通过老战友的安慰,他重新找回了勇气,决定再次起步,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的一年,伴随着新希望的到来,他开始在街头摆摊,卖包子、水果,逐渐积累起了一点微薄的收入。2000年,他遇到了杜全芬,一个善良勤劳的女性,她被于建军的经历与正直打动。无视外界的流言,她毅然选择嫁给了他,并在事业上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支持。
在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下,于建军重新振作,决定放手一搏,重新创业。夫妻俩商量着开办广告公司,虽然一开始几乎一无所有,困难重重,但他们始终坚持着努力工作,用心经营。随着广告业务的逐渐扩展,公司终于开始有了口碑,客户也越来越多,生意逐步走上了正轨。终于,他的日子越来越好,心中的踏实感逐渐回归,他深知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老兵精神,传承不息
于建军始终没有忘记那些曾并肩作战的兄弟以及当年与他一起下岗的工友们。他始终坚持:公司有空缺,就优先考虑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稳定的工作。这种精神,正是那些老兵心中的共鸣。
老兵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在中国,还有许多和于建军一样的退役老兵,他们在各行各业中默默耕耘,发挥着巨大的力量。像史保东老爷子,90岁高龄,曾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身上满是伤疤,但这些伤痕也是他为国家贡献的见证。他曾在天安门城楼上敬礼,这个场景成为了许多人记忆中的经典。
甘炳万,曾在云南麻栗坡的边境线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退役后,他始终生活在边疆地区,从未追求过名利。如今他住进了政府与好心人合资修建的“英模楼”,日子虽不奢华,却充实而安稳。他说:“国家一直记着我们这些老兵,我心里很踏实。”
还有河北邢台的吴洪甫,他曾是立功的老兵,退伍后他回到了老家,默默地过着农民的生活,37年间从未提过自己的功劳。这些老兵,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精神:忠诚、奉献、有担当,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国家的最大回馈。
结语:英雄不问出处,奋斗永不止步
对于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于建军来说,退伍后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下岗、离婚、创业失败……这些经历和痛苦,常人难以忍受。但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走过了这些困境。于建军的故事,虽然只是千万个退役军人生活的缩影,但它无疑展示了老兵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或许,他们并不显赫一时,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行动,诠释着何为“英雄”。
发布于:天津市东兴资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